第二天一早5點起床,隔壁房的小女生已盥洗完畢,小男生也紛紛起床,眼見孩子們自動自發好令人感動。而老師亦早已勘查地形回來,叮嚀大家要穿外套和布鞋,無奈有少許同學沒帶外套或是鞋襪已濕,只得冒著強風穿著拖鞋出發了。想當然爾地,日出肯定是看不到了,在天空一片陰霾下沒下雨就值得慶幸了,又怎敢奢望朝陽露臉呢?陣陣強風吹來手都握不住相機了,看看大家被強風吹的眼睛都睜不開了。
老師說這是東北季風和颱風的共伴效應,
『東北季風』的前兩個字,指的是風向;而後兩個字,是指在特定季節所吹的風。
所以東北季風的意思,就是指在一個季節裡,吹的都是東北風。
空氣流動便形成風,空氣隨時在流動,所以風就一刻不停地吹著。任何季節都會有風,但是要稱為『季風』,一定要符合季風的條件,不是任何風都能叫做『季風』。
一年中,冬、夏代表冷、熱的季節,春、秋則分別是天氣由冷轉熱或由熱轉冷的轉換期。天氣在轉換時期通常變化較大,風向的變化也大,有時吹這個方向的風,有時吹那個方向的風,風向並不是很穩定。可是在進入冬季之後,風向的變動就比較小了!
『季風』是什麼?
當我們描述某個地區風的特性時,大都以冬季或夏季的風作為代表。所以季風通常是指夏季和冬季所吹的風,而且必須要風向持久不變,冬季、夏季的風向相反,才能叫做季風。
所謂風向持久不變,是指整個冬季或夏季裡,大多數的時間都吹同方向的風。而冬季和夏季的風向相反,舉例來說,就像:冬季吹東北風,夏季就吹西南風;如果冬季吹西北風,夏季就吹東南風。
如果冬季、夏季所吹的風,合於持久不變和風向相反的條件,就可以叫做『季風』。季風出現的地區叫做『季風區』,並以風向命名,如:東北季風、西北季風等。台灣位於季風區內,冬季吹東北季風,夏季吹西南季風。
長達半年的東北季風
季風雖然是表示冬、夏季的風,但是出現時間長短有時會不同,像台灣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就有顯著的差別。冬季的東北季風從每年十月上旬開始出現,一直到隔年的四月下旬才結束,時間長達半年以上;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盛行於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,歷時只有三個月。
台灣的季風除了時間長短差異很大以外,強度也以東北季風較強,所以,東北季風對天氣的影響當然也就最久、最重要了。
冬天,高壓中心常在西伯利亞或蒙古一帶逗留,冷空氣從高壓中心順時鐘方向流出。
台灣在高壓外圍,所以有東北季風。(資料源自網路)
接下來便是前往老梅沙灘健行,沙灘上盡是垃圾與漂流物
老師帶著大家先走到第一道防風籬
這些用竹子搭成的防風籬有什麼用呢?
觀察後發現:
防風籬總共有三道
第一道防風籬後面仍是寸草不生的沙灘
第二道防風籬之後便出現了藤蔓植物
第三道防風籬之後便漲出灌木叢
就是這樣防止泥沙的流失與海爭地啊~
解說完了防風籬,老師便帶大家往上走,
殊不知這一走,讓大家吃盡了苦頭,在強勁的風勢裡大家走著「不是路的路」;一步步的踏在植物和沙裡,不知道盡頭在哪裡。低著頭奮力地往前行,抬起頭時,老師竟早已遠遠地將我們拋在九霄雲外。「老師啊~您是練過輕功嗎?」老師不斷地往上走,我們也在後面拼命追。遇到難走或難以跨越的鴻溝,同學們還會互相提醒、互相扶持,這份友愛互助之情竟如此自然顯露出來,真是令人動容。好不容易抵達了老師所說的大塊岩石,強勁的風勢吹得大家髮絲飛揚。
離開了大石頭再往前走,我們再度抵達了富貴角公園步道。
往下一看,我們竟是從海邊一路這樣走上來了
它們是大屯火山的火成安山岩長久受到風蝕作用而成。冬天的東北季風風勢極強,夾帶附近含有石英的海灘細沙,逐漸將之磨蝕出平坦的風蝕面;如果風向改變,則可生成數個風蝕面。其次,此地的安山岩塊是由大屯山上崩落而來,安山岩由於節理發達,故當初大多是順著岩石的節理面崩落。所以,風稜石上的平坦面並非全是風蝕面,有些可能是岩石的節理面。(資料源自網路)
抵達了富貴角燈塔便稍作休息
在這裡讓大家吃吃行前分發的餅乾和本地的花生
不一會兒,孩子們提議玩折返跑比賽,剛才還嚷者老師虐待他們,各個喊說:「累死了!」,現在卻又是生龍活虎得跑跑跳跳,真是精力無窮啊!到了出口,竺良媽媽和育誠媽媽已經久候多時,幫大家統計好早餐便先行驅車前往早餐店order。等我們一行人走到早餐店,餐點都已準備好,馬上就能享用了,大家吃著美味的早餐開心極了!
回到住宿處,老師要同學寫下今天的所見所聞,並和家長們開個小小的檢討會。之後,孩子們分工合作的做好打掃工作,大家紛紛搭車回家。車子開到淡水才開始下起毛毛雨,越接近北投雨勢就越大了些。
這兩天可以說是幸運極了,除了堆沙堡時的那陣驟雨,都沒有被雨阻擋了我們的行程。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安排了這樣一個豐富的旅程,也為請假來載大家的爸爸們喝采,當然功不可沒的還是這些隨行家長囉。期待下次的野柳行也能這麼好玩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