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學期自然觀察小組的第一次校外教學是到老梅灣夜宿,老梅灣位於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,擁有美麗的沙灘、岬角、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純樸的漁村,是一處非常優質的大自然教室。

9/26下午一點半我們在文化國小門口集合,一行人先來到麟山鼻步道,可惜該處正在整修,我們只好到美麗的公廁留下到此一遊的標記,便前往老梅社區的住處放行李再前往石門洞。

說起這石門洞,上次是跟靖芸哥哥的科普課來此,之後又因家族旅遊到此留下足跡,此次舊地重遊又是另一番情境。

clip_image002[1]

石門洞的10個歷史見證了台灣地殼不斷地上升:

1. 75萬年前竹子火山爆發

2. 火山礫、火山彈掉到海裡

3. 尖銳的石頭被海浪推上來經年累月的被磨成圓石頭(鵝卵石)

4. 大小石頭又因颱風被捲回海哩,依據重量不同在海裡形成層理分明結構鬆散的沉積層

5. 就這樣在海裡層層疊疊並由珊瑚和細沙、火山灰、石灰填進空隙中,壓久了變成結構堅硬的沉

積岩。(成岩作用階段為:填充、壓密、膠結)

clip_image004[1]

大的沉積岩便稱為礫岩

clip_image006[1]

6. 經由菲律賓板塊的造山運動一年推高0.5公分,把海底的沉積岩抬升為台地。

(台地的特色:頂部平的、紅土、圓石)

7. 經過海浪不斷地侵蝕形成了海蝕洞。

從節理縫侵蝕會形成直的洞

clip_image008[1]

從層理縫侵蝕會形成橫的洞

clip_image010[1]

8. 侵蝕到洞被打穿了形成拱門狀變成了海蝕門,倘若再受侵蝕則會變成海蝕柱

9. 但此處的海蝕門因台地不段上升已不再被浪打到,所以得以保存,屬於高位蝕門

10. 滿地的貝殼沙代表台地又升高了

每位小朋友都很認真的記錄著老師的解說,且畫出所觀察到的海蝕門

clip_image012[1]

介紹完了石門,老師要同學們撿15種貝殼,然後一一介紹貝殼的種類。

clip_image014[1] clip_image016[1]

其中還有同學撿到海蛞蝓clip_image018[1]、海星clip_image020[1]

還有珊瑚clip_image022[1]離開前,老師請同學們選出自己手上前三名最喜愛的貝殼留下,其餘的都回歸大地。下一站前往老梅灣採鐵沙、堆沙堡囉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lly 的頭像
    Polly

    遊樂生活

    Po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